【寻找“最美信访干部”系列报道之十一】敢为人先 勇挑重担——记天津市国资委信访处三级调研员陈涛
.png)


十年来,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断钻研信访业务知识,成为职工群众信任的“百晓生”;他任劳任怨,为民解难,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思路,是协调各方解决问题的“指挥哨”;他奉献青春,事不避难,不断调研深入基层一线,用真情实干铺筑职工群众的“连心桥”。他就是天津市国资委信访处三级调研员陈涛同志。2010年从空军某部转业,他铭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新担当新作为扎实做好新时代信访工作为己任,发扬“钉钉子”精神,从零学起、从头干起,一干就是十年,和天津市国企职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倾真情听民意,全心全意接待职工群众
转业安置到国资委信访处后,陈涛每天都是来的最早,走的最晚,最先到的地方是接待室,最后走的地方还是接待室,始终把接待室当做自己的办公室,被大家戏称为“长在接待室里的树”,“找不着陈涛打接待电话”。他经常和身边的年轻同志讲,“接待要热情,要讲老百姓的话,不要念文件照本宣科,不懂的就问,企业的事情千头万绪,但是职工这一点小事办好了不容易”。
十年来,他不记得有多少次在接待室和职工群众推心置腹、不厌其烦;不记得有多少上访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致谢;也不记得多少个日夜在接待集体访时连续工作、废寝忘食。仅2020年当年他接待集体访25批次、个访500余人次,有效处置了企业退休教职工要求享受教师待遇,某企业房地产项目拆除重建、购房业主要求赔偿,某企业破产、职工要求偿还集资款等重大集体访,让每一名群众切身感受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躬下身钉钉子,感化“老大难”上访户
2017年年底,陈涛接待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听完72岁老职工声泪俱下的讲述后,他了解到该职工2005年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却迟迟没有办理退休,生活和医疗长期没有保障,根源是认为企业领导对其在职期间存在打击报复行为而拒绝办理退休。陈涛在得知这一情况后,认真向企业核实了该职工的详细情况和档案材料,同企业深入研究,先后召开23次协调会,2次深入老职工所在社区,同社区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深入交谈了解情况、讲解政策,共同做老职工的思想工作,最终在老职工的同意和配合下,他又5次跑市、区两级人力社保部门,终于在2019年6月为老职工办理了退休手续。考虑到老职工常年自费医疗导致其家庭生活困难的情况,他又协调企业给老职工解决了35万元救助款。
老职工拿到救助款和退休金后,热泪盈眶,专程来到国资委信访处表示感谢;所属企业为“老大难”信访户得到彻底化解送来锦旗。历时两年坚持不懈的工作,终于使得这一长达14年的信访积案成功化解。
访民生问民困,把脉问诊精准扶贫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陈涛主动请缨,参加市国资委帮扶组赴某村开展第二期驻村帮扶工作。担任驻村干部两年来,他充分运用自己的信访工作经验,将“造血式扶贫与扶贫先扶智”相结合,同村干部一道深入简出、多方调研,深入联系村民。
在通过专家考察论证后,帮扶组和村两委决定引进“金果梨”种植项目,当时很多村民心存疑虑,不愿意把自己的土地交给集体种植,怕毁了自己的庄稼地。陈涛把自己在信访工作中积累的群众工作方法和村干部深入交流,在充分了解每一户村民家庭和收入情况的基础上,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入户做工作,详细讲解项目投入产出、预期盈利、种植周期等问题。为了彻底打消村民顾虑,他主动带头认领果树,最终所有村民都积极同村合作社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共征得土地550亩。当年,投入600余万元资金种植了8万余棵金果梨,仅第一年就收回成本40余万元,他也因此获得了村民的支持和信任。
在短短两年的扶贫时间,他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帮扶工作结束后,仍然有很多村民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跟他联系,他也一如既往的热情为村民服务。
“采的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当前天津国企混改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期,做好国企职工的信访稳定工作更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陈涛同志正是凭着自己的韧劲,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凭着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企职工的深厚感情,凭着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长期战斗在信访工作的第一线,为天津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默默无闻的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