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就地 多元化解——湖北省构建信访矛盾社会共治机制
.png)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近年来,湖北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基本化解在县域”为目标,积极探索治理新路径,既依托区社会治理中心将信访、纠纷化解工作抓在日常、形成常态,又着眼源头防范和诉源治理,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十堰市是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张湾区被推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
在张湾区各乡镇和社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已试行几年。该区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实际为导向,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统筹推进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布局进一步优化、方式进一步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这一创新的动力源,治理新路径“新”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协商议事组织+小区物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构成“一核多元”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张湾区阳光社区治保主任杨鹏已4次代包工头为欠薪务工人员发薪。杨鹏说:“这本不是我们的事,但劳资双方信任我们,都主张把薪资打入我们的微信,让我们一个个给务工人员转过去。”令人意外的是,劳资双方并不是因为起了纠纷吵到社区来,而是社区党支部和志愿者“逢六说事”深入社区,听说这事,主动揽活。“逢六说事”是阳光社区的一项创新,社区4个小区,每月4个周六,社区工作人员每个周六去一个小区走访居民。这样,居民无需信访,社区人员主动上门了解问题,然后着手解决。
除阳光社区“逢六说事”外,张湾区在梁家沟还建有村民议事堂,在放马坪还成立有居民理事会等,不断创新群众协商议事形式,充分汇聚民智、激发民力,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做到治理过程群众参与、治理成效群众评判、治理成果群众共享。
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服务定位,今年5月,荆门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挂牌成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设置了接待区、便民区、调裁区和服务区。近3000平方米的中心里,市级15类行业性专业调委会进驻,提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综治调解、远程调解和特色调解功能,对接法院审判、行政复议和各类仲裁。当事人可“一站式”解决物业、家庭、医疗、交通、保险、环保、教育、民商事等矛盾纠纷。
中心配备了30名专职调解员,窗口工作人员对矛盾纠纷进行统一受理、有效甄别和集中分流,引导、推荐群众有针对性地选择调解组织,群众也可自行选择调解组织或调解人员。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矛盾纠纷实现了一站受理、一网解纷、一门办结、一地统管。
在京山、沙洋、钟祥等地,也都建成了面积近万平方米的矛盾纠纷调处中心。
今年7月,为讨回拖欠工资,农民工李某、熊某等3人商议着到京山市人民法院起诉包工头陈某。经过京山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调处,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申请司法确认。
钟祥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整合了综治中心、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综治信访情报研判中心的资源,对适用于人民调解涉及诉讼、信访、行政的矛盾纠纷案件一律先行进行调解。“先调后访”“先调后诉”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信访、行政案件的增量,降低了诉讼、信访、行政办案的成本。
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调解岗位上的每个工作人员,都秉持着这样的初心与使命。
今年以来,湖北省各地超过11万名人民调解员活跃在调解一线,广大律师群体也主动参与到调解工作中,积极协调解决各类涉疫矛盾纠纷,以“有求必应”的作为赢得“一呼百应”的地位,为化解“疫后综合症”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湖北省对探索完善信访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访调对接机制常抓不懈,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谋划,有机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分门别类总结出“马上办”“简易办”“调解办”“规范办”“提级办”“代理办”等化解方式。探索将心理咨询服务引入信访接待工作,通过“望”探源头、“闻”听民心、“问”查实情、“切”找关键,做群众的贴心人,切实推动问题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