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发布时间: 2024-03-20 09:18
缩小 放大 打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审时度势地把握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命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刻领悟并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等五方面予以落实。

  坚持党的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真正实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要深入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互学互鉴、守望相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坚持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好我们党在各方面的制度优势,打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确保党制定的民族政策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保障各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政治方向,推进民族团结统一,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发展要立足乡村振兴,把加快产业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抓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工作,要注重发掘本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各民族地区注重发挥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依托地区品牌,进行“一村一品”“一嘎查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农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方位变革,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特色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民族地区产品和宣传文化旅游资源,增强民族产业的发展动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推动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源于充分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精华的结果。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母体之下、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下的差异性。只有坚持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推动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融合融会中相互促进、繁荣发展,才能确保中华文化主干的枝繁叶茂和各民族文化的共放异彩。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依托。要把握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和叶,只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要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增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要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好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故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切实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的故事,牢固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引导各族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大力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工作。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切实改革民族工作方式方法,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依法处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证民族工作行稳致远。完善民族政策,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落实新时代民族工作政策,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