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小屋,几盆绿植;一张书架,多种书籍;一个沙盘,百余沙具……”在天津市信访办,有间别致的工作室,这些映入记者眼帘的景象,就是专门为信访工作人员提供“贴心”服务的“馨之雨”心理咨询小屋。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倾听群众呼声的窗口、体察群众疾苦的平台,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现实、最迫切的群众工作,是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相互交织,信访工作任务艰巨,面临的情况复杂,因此,信访工作也是一项对心理冲击大的高危、高强、高难工作。
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今年6月,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市委政法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天津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建立天津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为实现平安天津、健康天津战略加油助力。由此,信访工作的心理问题逐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馨之雨”小屋初建成
“信访部门架起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的‘连心桥’,是调节社会矛盾的‘缓冲器’,是疏导群众情绪的‘减压阀’,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显现,各地出现一些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闹不信理的现象。个别上访群众情绪激烈,过激行为时有发生,面对整天高分贝的吵闹声、群众极端不满的发泄甚至辱骂、攻击,需要信访工作人员随时调整好情绪,免受影响。这就要求信访工作人员必须适应新挑战,善于调适自我心理,缓解自身压力,确保在处理复杂矛盾中保持健康心态。而如何化解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特别是有些问题仅仅通过培训并不能彻底解决。因此,建设心理咨询工作室既是顺应信访工作新形势新要求,也是回应信访工作人员新关切新期待。天津市信访办党组充分考虑信访工作中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经研究,决定成立心理咨询工作室,构建实施天津市信访部门心理干预服务体系。”市信访办秘书处(人事处)负责同志介绍说。
2018年8月,天津市信访办率先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手林之巢教育咨询工作室的林曼华教授心理咨询团队,对一间约40平米的办公用房进行了整修改造,购置了书籍、沙盘、电脑、投影设备等,同时,制定咨询计划,组织心理咨询师学习信访工作相关政策等。11月份,服务于一线信访工作者“馨之雨”小屋正式启动;12月份,位于接访大厅第十接待室,服务于上访群众的“馨之雨”工作室随之启动。
“‘馨之雨’其蕴涵的深意,就是更好发挥心理服务润物无声的作用。”说起“馨之雨”,林教授如数家珍,“我们的专业咨询团队全部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其中有大学教授、有基层支部书记、政工师、还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目前,我们也正在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全市信访工作心理干预专业队伍,通过开展咨询培训、技术指导、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为基层干部和上访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目前,我们的‘馨之雨’面向全市信访工作者的咨询时间是隔周五下午13点30分至18点;面向上访群众的咨询时间是隔周五8点30分至11点30分”。
多措并举 成效初显
“上班时间,精神高度紧张,有时候连轴转,根本放松不下来,下班后单位有时候来电话,家里人也不理解。” 一位信访工作人员在接受咨询中曾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
每天面对的都是重复性工作,心理压力加剧,紧张、失眠、焦虑,忽视了家庭,长此以往,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还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心理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中心疗法,来帮助信访工作人员缓解心理压力。
“通过咨询我们发现不少信访工作人员由于个人发展、家庭关系、工作责任的原因,产生了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很难自己解决,急需专业人员的心理干预。”林教授向记者介绍说,“通过心理咨询师对信访工作人员实施谈话咨询、沙盘游戏治疗等灵活多样的咨询形式进行心理评估,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了解信访工作人员的性格特征、精神状态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馨之雨”一方面致力打造信访工作深层管理文化,提升信访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水平,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更好地适应工作与环境;帮助信访工作人员处理好工作关系、信访关系、家庭关系,在更好地适应信访工作的综合能力上得到有效提升;帮助信访工作人员在处理各种信访案件过程中,不仅熟知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情况,还能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常识,巧妙运用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把握工作对象心理状态,妥善处理信访案件和突发事件。另一方面是构建信访工作新格局,积极面对上访群众,理解、共情上访群众,做好上访群众的精神抚慰,用心理咨询专业知识有效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上访群众合情、合理、合法维护和实现自已的权益。
关于如何对上访群众进行心理干预,林教授介绍,“我们会根据上访人员的不同心理特点,开展不同模式的心理干预,有针对性的解读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上访人员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心理辅导要融入其他手段中,促进各类矛盾的化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针对个别案例,信访办领导与心理咨询师积极商讨解决方案,通过心理咨询师模拟讲解,面对多年“积案”中不理性的上访人员,采用冷静听其讲述、话语共情心理;负责一线接访的同志主动与心理咨询师加强沟通,交流如何用心理学的知识更有效地处理上访人员的合理诉求及等特殊问题,由心理咨询师对这类上访人员进行心理分析。如针对上访人员常会提出的工资、拆迁等问题,就需要寻求心理平衡点,找对诉求主体,设定心理底线。
通过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咨询,以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对不同人员进行多方向、多内容的心理干预,帮助信访工作人员和上访群众解决好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自2018年11月至今,“馨之雨”小屋及工作室已接待近百人次,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专业心理咨询及深度心理分析,受到广大信访工作者以及上访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目前这项工作宣传力度还不够,基层工作人员普遍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上比较排斥接受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力量不足,渠道不够畅通;社会服务成本高,同时受经费和场地限制,一些团队辅助项目开展起来有一定困难等问题,制约了心理服务的深入开展,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解决”。林教授补充说到。
久久为功 砥砺前行
“物不平则鸣,人不平则怨”。将心理咨询干预与信访工作专业化融合,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多措并举切实做到变“堵”为“疏”,变“拦”为“解”,变“控”为“化”,对提高信访接待水平、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息诉止访、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市信访办负责同志介绍说,下一步,天津市信访办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计划实现“三个目标”。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市信访系统心理服务体系领导工作机制,今年起在有条件的区开展试点工作,力争五年内在16个区信访办均建立心理工作室,实现全覆盖服务平台,定期提供心理服务。同时,加大检查督查力度,逐步将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纳入全市信访工作检查的指标内容。
其次,加强队伍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水平的心理服务团队。通过自身培养、购买服务、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等方式,扩大参与面,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咨询培训、技术指导、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为基层干部和上访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把心理师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市系统内干部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确保全员参加、全体受训。
最后,加强沟通协调,强化多部门心理健康合作交流。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工作信息,充分运用心理健康数据的服务功能,有效预防化解社会安全稳定风险,培育自信平和良好心态,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