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津门湖街道位于天津市外环线以内,与河西区交界,成立于2021年,下辖7个社区、28个小区,其中大部分是近年新建的商品房小区,周边湖水萦绕,开窗见湖,称为“湖景房”。能否解决好“湖景房”小区里居民的“烦心事”,成为检验街道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超大型居住社区治理新路径,津门湖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利用“湖畔新语”平台,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化解在萌芽状态。街道成立以来,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为100%,信访事项群众参评率、信访满意率均居全区前列。
一、多元化解,初始矛盾不上交
(一)挖掘培育调解队伍。聚焦城市基层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挖掘本街调解人力资源,邀请退休法官、退休教师、报到党员、复转军人、先进模范、专家人才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担任调解员,在原有的“厚德乡贤”等调解队伍的基础上,组建“湖畔新语”调解员队伍。通过“湖畔讲堂”讲授矛盾纠纷调解、小区治理建设的原则要求,开展符合社区实际、务实管用的课程培训。
(二)线上问题线下化解。网上信访方便快捷,已经成为群众日常表达利益诉求的主渠道。居民利用网络平台反映问题,实现线上网络收集,线下综合施策,畅通了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网上信访功夫在网下,通过“湖畔新语”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及时与群众面对面沟通,逐人逐事分析原因,分类化解,力争诉求一次性彻底解决。
(二)疑难问题多元化解。面对疑难复杂问题,“湖畔新语”坚持一人一策、一事一策。一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主,重点办好群众的身边事;二是街道领导提锅上灶,带头推进信访问题解决;三是运用“吹哨报到”制度,联合区级职能部门就地化解。2021年,鸣泉花园小区地下人防车位由租改售引发群众大规模上访,街道党工委书记到车库现场调研,与群众交流,利用晚上时间邀请小区党员、退休干部和居民代表召开“湖畔新语”座谈会,倾听群众意见,探讨解决办法,维护小区稳定,推动信访问题得到成功化解。
(四)涉众问题依法化解。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把群众合法合理的诉求解决好。在处理逸涛园小区变电站接电引发的群访问题上,凭借“湖畔新语”平台,邀请法律顾问、小区退休法官通过宣讲法律、以案释法的方式,向群众讲清法理、讲透事理、讲通情理,引导信访人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最终促成了信访问题的有效解决,发挥了法治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保障作用。
二、共商共治,政民沟通零距离
(一)完善共商共治机制。按照“一网格一微信群”模式,建立由网格员参与管理的网格微信群,网格内居民、企事业单位、商户,物业管家等至少一户代表进群,社区书记任网格长、社区民警任副网格长,形成“人人格中有责任、事事格中能回应”,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矛盾不上交。社区、街道设有“居民议事厅”,街道、社区不定期召开“湖畔新语”居民议事会,梳理问题建议、排查矛盾隐患。在街道办事处会议室、在社区居委会、在小区湖边的长廊里、树荫下,都有“湖畔新语”平台沟通协商的画面。
(二)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坚决避免因决策失误损害群众利益,引发新的信访问题。积极疏导、有效处置热点、敏感问题,坚决防止因思想不重视、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到位,使个体矛盾演变成群体矛盾,让小问题发展成大事件。津滨时代社区网格员在组织“湖畔新语”座谈中了解到新建垃圾分类厢房选址问题引发居民不满,立即上报街道信访办,街道信访办组织召集公共管理办、施工方、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和居民代表共同商讨,最终选址得到各方的一致认可,实现了最大公约数,起到了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的作用。
(三)中外居民共建共享。通过“湖畔新语”平台,为境外人员在津居住、工作提供更多服务,帮助解决困难问题,让他们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今年元宵佳节,津门湖街道联系天津市海外归国联合会邀请西青区委统战部、区侨联共同组织了“品中华、庆元宵”“湖畔新语”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来自韩国、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多位外籍人士参加,让更多居住在津门湖街道的外籍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建设中来。
三、源头防范,服务群众不缺位
(一)架起小区业主与物业公司连心桥,确保物业服务不缺位。将物业服务质量融入矛盾源头防范之中。作为大型居住型社区,涉及物业服务引发的矛盾纠纷占比一直较高,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通过“湖畔新语”架起与物业服务企业的连心桥,搭建议事平台,将居民对物业服务的诉求拿到桌面上摆一摆、议一议,实现了居民和物业公司的深度交流,对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
(二)架起小区居民与街道干部连心桥,确保为民办事不缺位。解决矛盾问题要发挥街道职能科室、涉事单位、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街道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强化责任,实现信息联通、问题联商、矛盾联调、应急联处的同时,通过“湖畔新语”平台定期举办培训班,提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办民办事的责任心。
(三)架起重点群体与职能部门连心桥,确保暖心工程不缺位。抓好民生保障类问题化解时限,维护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转,防止发生因损坏无法及时修复造成断供,引发民怨等问题。加强重点群体的关心关爱和帮扶救助,对因疫失业、受损、致贫以及生活无着落人员,及时开展送温暖活动,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湖畔新语”增加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沟通协调平台的渠道,为实现“服务零距离、工作零投诉”架起了民生保障的连心桥。